本篇文章2836字,读完约7分钟
本报记者马爱平
在转基因的研发方面,我国已经前后投入了200多亿,拥有一些过硬的技术和产品,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产品还不能进入社会。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瑾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技术,转基因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势不可挡: 1996年大规模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06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累计已超过18亿公顷,为全球耕地总面积的1 .
但是,许多专家表示,虽然中国多年积累了转基因技术,但产业化相对落后,尚待时机成熟。 产业化的难度,仍然是横亘在中国转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关公司面前的大山。
个基因可以使一个产业迅速发展
在我国,人们确信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对于转基因产业化的限制,特别是转基因的主要粮食,都存在这种现象。 美国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次引进抗虫基因的水稻,进行了前后11年的安全性评价,但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但是,国际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在不断的争论中,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际批准商业化应用种植的转基因作物28种,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7.225亿亩,已在65个国家和地区食品或进口转基因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瑶说。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农业生物技术国际竞争,加快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和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在该行业的创新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将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快速发展计划863计划] 2008年国家开始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科技专业。
(/h ) ) )重大专业领域按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完善链条,对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操作技术、生物安全技术、中间试验和产业化、条件能力建设等五个行业进行任务配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
通过 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在重要性状基因克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水稻基因克隆进展最快,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例如,近两年发表的高级杂志水稻产量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科学家。
然后,中国取得了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标志性重要成果。 例如,新型抗虫转基因水稻的抗螟虫效果可达95%以上,大幅减少农药用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米质达到3级高质量稻米标准,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研发明显提高了我国转基因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克隆了10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价值的高产、抗病虫、抗逆等重要基因,应用于转基因生物新材料的创制。 万建民说,产业化已做好准备。
产业推进的主角不足
20年来,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重大专项的实施逐渐缩小了我国与国际的差距,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农业产业的真正作用。 这有科学技术、社会认知、国家政策、国际舆论等多方面的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
与此同时,我国种子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创新主体尚未形成。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农业技术不同,集中体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高技术特征。 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依靠现代化公司的集约经营。
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既不是技术研究,也不是产品开发,而是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顶级公司参与不足,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市场前景并未刺激公司的趣味性。 万建民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我国种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很短,种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很弱,在技术创新和产权专利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种业公司没有形成良种科技投资和创新主体。 朱说。
我国现有种子企业58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25家,大部分种子公司还没有健全的研发体系,平均研发还不到销售额的1%,有商业化育种能力的只有极少数种子公司
在产品创制方面,不同环节的规模化‘ 流水线操作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监测; 在市场营销方面,需要实施许多知识产权保护和许多复杂的国际贸易规则。 这是因为转基因产业化决定了高投入、高收益的现代公司集约化经营模式。 事实上,国际间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产业化也确实是由少数具有集约化经营能力的大型种业企业主导的。 万建民说。
在国外,跨国产业集团成为转基因产业推进的主体。 例如孟山都、杜邦等企业每年投入10亿美元以上开展转基因作物技术和产品开发。 孟山都、拜耳、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等5家企业拥有约70%的抗虫基因专利和85%的抗除草剂基因专利。
我国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建设,强化公司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有实力、成长性好、体制机制鲜活的公司进行转基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 大力吸引财政资金支持,支持公司和特色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联盟,组建上下游一条龙的产品研发创新团队。 根据商业化育种的组织实施模式,建立科学企业联合实施的新机制,加快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公司为主体的现代生物育种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敏说。
产业化战术研究还很不足[/s2/]
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终极目标都是产业化,我国的科技投入有点让发达国家羡慕,但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却令人堪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说。
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透露,十二五期间将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的研发,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要产品的产业化。
对此,黄大崃分解,这意味着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有时间表。
专家表示,我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大致目标和路线图基本确定,但支撑这些目标和路线图的有力战术研究有待加强。
面对诸多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详细分析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农业的重大诉求的基础上,研究转基因成果如何处理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而实施产业化的具体步骤和相应机制 黄大辅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也认为,目前转基因技术尚未完成历史使命,产业化应用与国外还有差距,有必要在十三、五十四、五进行系统布局。
专家建议围绕转基因国家战术、产业快速发展政策、市场流通应用、制度保障等重要议题展开调查,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权威依据,健全转基因快速发展相关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机制 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诉求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市场变化动态、社会舆论和顾客诉求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应等多种因素,系统地开展了战术研究,明确了我国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规划
另外,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相关政策滞后,也影响了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001年,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评价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有些规定不适应当前转基因生物育种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的现状和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的紧迫诉求, 专家呼吁,尽快制定《转基因生物品种鉴定方法》,完善完善标识制度,逐步公开安全评价报告,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来源:企业之窗
标题:“中国转基因研发投入200多亿 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有了时间表”
地址:http://www.qsxsj.cn/qykx/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