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30字,读完约11分钟
【推荐阅读】科学协会副主席:也有人撒谎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
一些人利用老百姓( 47.280、0.21、0.45 )的无知,制造了虚幻的恐惧
听到打开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谈论转基因的建议,科学家的脸色变得阴沉了。
在他们看来,这个方法可能对普通的科学问题有效,但一谈到基因改造,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这个疑问可能会随年份而变化。 1月出版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对农业转基因技术进行慎重宣传。 4月13日,农业部召开转基因专题发布会,重申快速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术决定。
这些都会深刻影响转基因舆论场的走向。
为什么不害怕杂交却害怕转基因
针对科普对象,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从细胞核开始,试图进行详细的讲述。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中储存着遗传物质,基因分布在染色体上。 基因是遗传密码,所携带的遗传新闻指导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调控生物个人的性状表现。
如果把 基因看成线,那么真正的代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前一段负责代码启动,是引擎,后一段负责停止、制动。
朱作言研究的转基因黄河鲤鱼,是通过基因克隆取出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中间的这个编码顺序,将鲤鱼自身的启动和终止序列连接在两侧,导入鲤鱼受精卵中。
草鱼生长迅速,通过以上转基因操作,转基因鲤鱼上市的时间从普通鲤鱼所需的2年缩短到1年,甚至7、8个月。
草鱼和鲤鱼杂交时,混合了草鱼的基因组和鲤鱼的基因组。 听杂交的话,我觉得大家可以毫无疑问地吃。 朱作言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们做的只是把草鱼的基因和鲤鱼放在一起,反而引起了疑问。
其实,已经在1984年,朱作言的团队已经重组了人的生长基因,转移到泥鳅、金鱼、鲫鱼、鲤鱼等,缩短了鲫鱼的生长周期。
但是,那只不过是借用了人的基因。 如果是鱼的基因,不是其他物种和细菌的基因,人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朱说。
但是,在科学家眼里,转基因的最大特征是可以跨越物种。
目前众所周知的控制糖尿病的人胰岛素,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1982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是世界上首个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
在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的农业行业中,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发展很快。 其中最早来到商业化阶段的抗虫、耐除草剂作物,是将细菌的抗虫基因、耐除草剂基因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的。 将bt (芽孢杆菌的基因转移到棉花、玉米、水稻等植物中,使之抗虫。 将抗除草剂的epsps基因等转移到大豆等作物中,使之抗除草剂。
在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之前,以前传入的育种总是在种内和近缘种之间进行。 但是育种的过程很长,可能下不去。 例如,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是杂种特征之一的成功例子,但骡子不能生育。
转基因实现了人工选择优良基因,跨物种集聚优良性状。 它打破了物种壁垒,拓展了可用的基因资源,提高了选择效率,使育种过程更有效率。
杀虫不杀人吗?
在中原一带,很多人童年记忆中棉铃虫碎片棉花果实起初是青嫩的小球状,被称为棉铃。 棉铃虫钻了个洞钻进去,把里面柔软的纤维吃光,用外面喷的药没办法。 许多地方动员小学生下田,徒手捉虫子。
然后将bt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玉米、水稻等植物的基因组中,在其表达后产生bt杀虫蛋白。 害虫吃死,植物自卫。
(/h ) )由此推测,虫子吃了也会死,更何况人呢。
实际上,如果只有目标害虫摄取转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肠道环境和特定蛋白酶溶解了bt蛋白的活性蛋白会与害虫中的肠上表皮膜受体结合,形成特异性穿孔,导致害虫中的肠麻痹死亡。 其他非目标昆虫没有这个过程,不会被杀死。
人体不存在对应的受体,不能与bt蛋白结合。 这是因为不会耍花招。
上述推测将成为谣言。
目前,国内转基因棉花种植范围为95%-98%。 据一位科学家估计,通常bt转基因作物能使农药化学杀虫剂的采用量减少50%,明显降低了农药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
目前,水稻似乎也陷入了当初棉花防虫困难的境地,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农药虽然撒在上面,但害虫无法杀灭。
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的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博士告诉《望见东方周刊》,如果宣传转基因,农药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
在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之前,农业防虫手段大致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两大类。
常见的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会麻痹昆虫的神经系统,导致中毒死亡。 这种杀虫机制对动物和人类来说都一样,有可能导致中毒死亡。
生物防治产生了两个产业。 一是饲养天敌昆虫。 例如,与玉米螟蛾相比,饲养赤眼蜂,但天敌昆虫必须与害虫的生长期同步。 这是因为实际操作不方便。 二是生物杀虫剂,最常用的是bt细菌,缺点是阳光照射、刮风下雨很快就会失去活性,价格大幅上涨。
另一方面,转基因bt抗虫作物与传统农业防虫手段不同,是让植物掌握保护自己的手段。
农业生产价格下降,有利于农业生产,意味着社会各顾客价格下降,化学农药减少也有利于环境改善,人人都是受益者。 朱瑛说。
转基因技术是万能的吗?
转基因技术可以防治病虫害,增产,是一种比较有效安全的技术。 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基因技术是万能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生物工程系原主任王大元告诉《望东方周刊》。
在抗虫转基因作物中,害虫也产生抗性。 例如,如果种植转基因棉花,大部分敏感的棉铃虫会中毒死亡,还是会有1/1的抗性个人留下,可能会对其繁殖的后代产生抗性。
因此,20年前,美国政府要求将转基因抗虫棉花的种植比例控制在80%,剩下的20%种植普通棉花。 这样,生活在普通棉花上的棉铃虫就不具有抗性基因,与具有抗性基因的棉铃虫结合,后代没有抗性,被bt转基因棉花杀死。
在中国农户推行这种管理措施现实困难:谁愿意承担其20%的普通棉花损失?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bt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 因此,在棉田生长的抗性棉铃虫可能被玉米田的非抗性种群稀释,无法形成抗性种群。
事实上,转基因棉花种植了20年,但目前棉铃虫对bt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水平仍然很低。
监管和安全是否相同?
转基因争论多年,误解集中在所谓转基因的主要粮食化和监管不透明等方面。 但是,这与基因改造的本质安全问题无关。
事实上,自2001年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来,政府并未隐瞒安全评估过程。
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闻公开条例》,农业部在官网热点专题的转基因权威关注栏中,积极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评价标准、指南、检测机构、安全委员会的业务规则和委员组成名单等 并根据市民个人的申请,依法发布了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相关政府新闻。
月13日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表示,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的评价基本上是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判断产品,欧盟模式判断技术过程,但中国 从这个立场来说,这个
一个国家的转基因批准程序和审查机制是由各相关行业的专家讨论决定的,不是由一个专家计算的。 王大元说,这个过程并不是所有多而复杂的科学家都能理解的。
针对逆转者质疑的非法种植、监管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向《望东方周刊》表示:“现行法律规定分两个阶段,转基因作物一个是取得安全证书,一个是通过品种审定。” 未通过品种审查就去销售、栽培的话,将违法。 但是违法并不是因为转基因不安全。 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这一概念的混淆,具体是指2008年的黄金大米。
黄金大米的目的是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告诉《望东方周刊》,问题是实验没有按照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也没有向受试者和家长充分证明情况。 但是,大米本身是安全的。
从外面来了什么担心
基因改造本来就是一个技术问题。 黄大辅觉得人们一开始质疑是正常的。
这种担心是从外面来的。 朱作言告诉本刊记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转基因开始商业化种植时也出现了同样的呼声。
国外至少有四种反对力量:
其中之一被认为是极端的环境保护者,破坏物种的多样化,对环境有害
其二是宗教人士,认为只有上帝创造了万物,人类才能轻易改变
其三是贸易战,特别是西欧对北美的农业贸易壁垒占美国的70%? 80%的食品含有转基因,在西欧,如果不接受转基因,就无法阻止美国农产品( 13.630、0.49、3.73 )进入本地区。
(/h ) )其四是传统的好处集团。 例如,野生三文鱼本来来自海洋捕捞,但人工养殖后三文鱼的价格下降,受到以前流传下来的渔业集团的反对和抵制。 其理由是养殖鱼近亲交配繁殖失去遗传性,养殖鱼和野生三文鱼的杂交损害野外种群的遗传性。
其实,自然界中每天都发生基因突变,比转基因可能带来的突变概率还要高。 朱作言说,真正了解遗传学的人认为这些都是歪理,但公众未必能认识。
1986年初,王大珩、师昌绪等4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致函邓小平,建议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后被称为863计划。 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在该计划的支持下迅速发展。 1988年,我国由于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商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国家。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件好事,‘ 转基因还被用作卖点。 朱瑛说。 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要科技专项。 它作为农业行业唯一的项目,与大型飞机制造一起被列入国家16个中长时间重要的科技专项,计划2015年投入240亿元,成为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的农业科技项目。
虚幻的恐惧是从哪里来的
但是,风向一下子变了。 黄大辅说。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依法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及过氧化氢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同年10月,这三种作物出现在中国生物安全互联网整体发布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名单》中。
这意味着基于科学家的大量试验检测,政府承认这些转基因作物没有安全问题,可以推进产业化。
然后这时,豌豆介入了。
中国想让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吗? 这是很大的影响。 绝对要堵住你。 黄大辅说。
科学家们掌握的消息是,当时对方有四步战略。 第一,不要让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二是抹杀科学家;三是牵制高层决策;四是推翻农业转基因的重要专业领域。
具体手段是搅动文芳阁炒作,将国际上所谓的争议传入中国。
原来华恢1号和bt汕优63导入bt杀虫蛋白质基因,只杀死螟蛾、稻螟等鳞翅目昆虫,不对人体造成危害。 炒作后,在转基因作物的描写中,像断子绝孙致癌的中国成为国际资本宣传转基因产品的第一大白鼠等惊悚说法屡见不鲜。
黄大觉得转基因被妖魔化了。 他认为有些人利用老百姓不知道的事情,制造了虚幻的恐惧。
他说,除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学技术的重要专业领域没有经过科学家的理论努力改变外,其他三个步骤都完成了。 尽管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但不能进行产业化栽培,受到牵制,科学家被抹杀。
今天解释清楚了,但隔一段时间又出来了,层出不穷是科学家普遍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着火点低,热点多
作为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发布平台的主席,朱瑛博士坦言这个问题应该精心解决,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的情绪非常容易刺激,着火点低,热点多。
他反思道:其实,我们的公共意识需要科学家向科技部申请经费、发表复印件、向科技部提交报告,工作似乎已经完成。 有关部门也很重视立项资金,没有看到社会反动对项目的影响。
而且向公众的说明,在海外早就有了。
朱鹮说,他于2001年访问了巴西,参观了细菌的测试dna序列。 其项目报告包括向公司、媒体、政府、民众的推广和报告。 即使在那个互联网不太发达的时代,项目也必须建立电子,跨越时区平台来处理这个问题。 想得很周到。
在欧洲,大型科学项目必须与媒体、社区、民众等形成巨大的信息表达。 项目没有完成这一步,也不能检查,做得再好也不算。 朱瑛不仅是&lsquo,也不是提议设立风险教育委员会的科普,而是‘ 科学地传达。 看神舟十号女宇航员王亚平太空的课,做得很好啊。
黄大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应美国农业部的要求,与反对转基因的市民进行过协商。 三位代表都是普通市民,有某半导体工厂工会前主席和纺织女工。
(/h ) ) )两位老专家开始一一整理,讨论转基因是怎么回事,bt是什么,和化学农药有什么不同等。
在讲话中,那个工会长说:“你们是有道理的。 有一天你能来我们这里和我们的兄弟们谈谈吗?
在陈晓亚的科普事业中,也有经常遇到吃转基因后出生的孩子会不会畸形等罕见问题的异想天开的小学生。 不会长翅膀吧? 根据说明,大部分人对科学的信任度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提高。
将科学还原为科学
现实中,为了面对公众而想站出来的科学家并不多。
年11月,研究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要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在中国农业大学以“水稻功能基因组与作物遗传改良”为主题结束演讲,现场大声疾呼张启发是汉奸。 他谴责把中国人当老鼠,更是直接照抄前排的瓷茶杯扔了过去。
现在,这个实验室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采访请求,我在电话那边郑重地表示抱歉。 对不起,我们什么也不发言。
一点也不擅长生物技术的反转者,在中国发起世界上最大的反转活动,向从事转基因事业的科学技术人员‘ 汉奸、‘ 汉奸的帽子。 王大元说。
我们也知道。 这是从无到有的攻击。 但是,科学家平时都在辛苦地忙于课题。 科学普及也是工作,但做科学普及会被责骂。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
在此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将于年成立。 呼吁科学家发声。第二,利用这个平台与媒体和公众交流,消除疑问。
目前,该虚拟平台吸引了30多名科学家,频繁举办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风险交流等研讨会。
前几天,黄大的研究员学生来找他,要他去北京市东城区的教师培训学校给中学生物老师讲课,要一点转基因资料。 这让黄大辅很高兴。
但在他看来,转基因安全科普并不是万能的,紧迫的是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化。
如果转基因作物能够进入产业,就能切实处理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 否则,如果风吹草动,粮食歉收,国际粮食价格暴涨,你就会被动。 大豆就是一个例子。 黄大辅说。
年从中国进口的大豆为8169万吨,创历史新高,大幅抑制了国内大豆市场价格。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为19%,国内种植的大豆为非转基因,出油率为16%,所以国内榨油厂很少买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 王大元说。
黄大向本刊记者不断呼吁,不要把玉米放在大豆第二位。
多位科学家表示,严格来说,转基因技术产品是与产业高度相关的高科技产品,链条工作需要市场拉动。 进口的转基因产品,相当于用中国的钱,拉动人们的转基因技术产业,但我们自己的车轮不转了。
科学界实际搞生命科学的人,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人,都知道这个事件,没有异议。 但是,科学界没有做这个专家的人也隔行如山。 朱作言说,转基因最终是否安全,必须让科学家和内行说,不能进行民意调查。
使科学回归科学。 黄大辅哀叹说,这句话现在特别重要。 (来源:浏览东方周刊)
来源:企业之窗
标题:“中科院院士发问:为什么你们不怕杂交却怕转基因”
地址:http://www.qsxsj.cn/qykx/8290.html